国家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工业锅炉活性焦干法脱硫脱硝脱汞技术与示范”已立项,上半上工项目依托紫金矿业实施,上半上工将实现有害废气的集成净化,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各地要根据财政承受能力和政府投资能力合理规划、年日有序实施建设项目,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照规新建和改造供水管网要使用柔性接口。
直径80毫米及以下管道,业总亿元鼓励采用薄壁不锈钢管。产值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指导行政区域内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工作。建立从科研、上半上工规划、投资、建设到运行、管理、养护的一体化机制,完善制度,提高运行维护管理水平。供水管网压力分布差异大的,年日供水企业应安装在线管网压力监测设备,年日优化布置压力监测点,准确识别管网压力高压区与低压区,优化调控水厂加压压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通知各省、照规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照规发展改革委,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委(城市管理局)、水务局、发展改革委,海南省水务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展改革委:随着城镇化发展,我国城市和县城供水管网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公共供水普及率不断提升,但不少城市和县城供水管网漏损率较高。
对供水设施运行状态和水量、业总亿元水压、业总亿元水质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精准识别管网漏损点位,进行管网压力区域智能调节,逐步提高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的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水平。供水管网低压区,产值应通过形成供水环网、进行二次增压等方式保障供水压力,逐步实现管网压力时空均衡。统筹规划闸坝、上半上工堤防建设布局,合理优化现有闸坝调度运行方式,对现状闸坝进行提升改造,增强河流连通性。
实施现有工程提质增效和配套挖潜,年日提高工程的供水能力。主要措施有坡改梯、照规经果林、水土保持林以及截排水工程、小型蓄水工程和谷坊、拦沙坝等小型治沟工程。黄河流域黄河干流结合下游滩区综合治理,业总亿元研究建设桃花峪水库,业总亿元解决小花间无控洪水问题,提高下游滩区居民安全保障,支流重点建设佛湾和鸡湾中型水库,提高主要支流防洪标准。建立健全污水处理费标准定期评估、产值动态调整机制,逐步达到覆盖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和污泥无害化处理成本的水平。
三、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培育多元供给主体。逐步建立节水目标责任制,将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
黄河干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以堤防达标建设、重点河段河势控制和滩区综合治理为重点,实施黄河干流郑州段刚性护岸试点。全面推进五水综改,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三、粮食安全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持续发挥水利工程在灌溉补给、防洪除涝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形成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新型现代化灌区,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持续完善制度,不断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四大流域水情各异、水事各异,本着统筹四水并突出重点的原则分别进行分区布局。二、增强城乡防洪除涝能力——城乡防洪排涝。加强对在建、新建各类建设项目的管理和引导,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与改造,到2025年,城市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低于40%。水旱灾害预警、预判、预报、预演、预案及调度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标准内洪水得到有效控制,防灾减灾救灾体系进一步完善,重大水安全事件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增强。
结合四大流域特点,提出各流域生态廊道构建的主要措施。——丹江口水库水源地片区。
实施引黄涵闸改造工程,建设郑州市西水东引、郑开同城东部供水等工程,规范有序推进引黄调蓄和南水北调调蓄工程建设,进一步发挥调水效益。发生特大干旱(97%来水频率)时,保障城镇居民30~40升/人·日、农村居民20~30升/人·日的最基本用水需求(山丘区分散农村居民只解决基本饮用水),尽量保证重点部门、单位和企业用水,最大程度降低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作物减产损失。
提水泵站2401座,其中大中型泵站43座、小型泵站2358座。第五节 统筹项目推进做好规划期内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建立前期工作的稳定投入机制,促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开展,保证成果质量,做好项目储备。14.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河南省国考断面中达到或好于Ⅲ类的比例,2020年现状值以十四五160个国考断面计。——水治理能力不断提升。通过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蓄滞洪区建设、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骨干防洪河道及重要防洪城市防洪排涝达标治理等措施,构建水灾害科学防治体系,补齐防洪减灾工程短板,加强洪涝管理及洪涝灾害风险管控。结合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经验,开展郑州、开封、洛阳、新乡、焦作、濮阳等滩区综合治理和试点示范,结合滩区居民安置方案,探索解决惠济滩区、巩义滩区等特殊滩区群众防洪问题,推进实施黄河下游滩区综合治理工程(河南),解决下游滩区居民防洪安全问题。
节水体系尚不完善,用水管理还要进一步加强,节水效率有待提高,节水意识还需加强。全省现有大中型水库148座,控制省内流域面积5.0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其中大型水库控制省内流域面积3.17万平方公里,占省内山丘区总面积的39%。
完善水库泄流机制,对无生态流量泄放设施的已建水库、水电站及拦河闸坝,逐一研究合理设置断面、确定流量目标、增设生态流量泄放设施,保障水库、闸坝等按生态流量目标进行泄放,改善下游河道生态需水现状。一是实施总磷总氮总量控制,对湖库汇水区范围内涉及氮磷排放的污染源进行排查,严格监管。
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完善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在水资源论证、与取用水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中增加节水评价内容,合理确定经济布局、结构和规模。建立以市场化方式实现城乡供水水务一体化的机制,推进农村供水与城镇供水实现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探索形成合理管制、有序竞争的水务产业市场,打造从原水、供水、配水、排水、污水处理到中水回用的产业链,促进城乡水务提档升级。
建设应急备用水源,提高抗风险能力和保障程度。完善工作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职责、任务,实行台账管理,建立月通报、季点评、半年观摩、年终考核制度,推动工作落实。2020年全省供用水量平衡是通过局部超采地下水、开采深层承压水等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取用水方式达到的。建立部门联席机制,定期召开协调推进会议,研究形势任务,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工作开展。
针对有水河段、无水河段、淤埋地下河段的不同特点,分段施策:永济渠重点推进防洪排涝治理、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适宜河段通航,建设调蓄工程,打通补水通道,统筹利用本地水、引黄水向永济渠补水。二、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按照《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通知》(办河湖函〔2019〕394号),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和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进行岸线功能分区,严格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以解决岸线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在保护中有序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
19.湿地保护率,由县级以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批准建立的各类保护地内湿地的面积与湿地总面积之比,其中保护地内湿地主要包括国家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地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的湿地。加快推进出山店、前坪水库水资源利用工程建设,实施昭平台水库扩容(替代下汤水库)、汉山、袁湾等大型水库和一批中小型水库,切实提高水资源调蓄和供给能力。
——严格水资源双控管理。——水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做好重点工程进展情况宣传报道,正确引导社会预期。全省城镇化率为55.43%,居全国第15位,低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最高的郑州市为78.4%、最低的周口市为42.58%,交通条件和资源禀赋较好的郑州、洛阳等地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以农业为主的商丘、周口等地城镇化水平则处于较低水平。制定应急供水方案,明确供水次序,确保生活用水,兼顾重点行业用水。创建示范河湖,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规划期内,发生中度干旱(75%来水频率)时,城乡生活、工业生产用水有保障,灌区或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作物用水基本有保障,保障非灌区基本粮田农作物生长关键期20~40立方米/亩最基本用水需求,保障生态环境不遭受大的影响。到2035年,纳入控制范围的41条河道生态基流得到基本保障。
做好地下水等应急水源储备。共有跨区域供水工程43处,其中主要水源工程7处、跨区域输水干线工程18处、区域配套工程18处。
从用户看,生活、农业、工业、河道外生态环境配置水量分别为66.17亿立方米、144.63亿立方米、66.34亿立方米和33.16亿立方米,配置比例为21∶47∶21∶11。推进企业和产业园区资源循环系统升级改造,加快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促进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创建节水标杆企业和园区。